导语:
百年风华,初心永恒。纺织工业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“母亲”工业,天纺人一直是纺织行业的重要织梦者和排头兵。多年来,一代代天纺人始终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和行业战略定位,求真务实、力学笃行,在一线辛勤耕耘、敬业奉献,不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。为充分发挥优秀师生、校友带动作用,天工纺织将不定期推出《新时代天纺人》专题栏目,刊登优秀师生、校友事迹,展现新时代天纺人风采,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图强,凝心聚力,助力一流学科建设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“中国梦”不懈奋斗。
“在冬季竞速类项目中,0.01秒就可能决定块奖牌的归属。这0.01来自于服装和装备。有一些重点项目我们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,要提高它的科技性。如果说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一场战役的话,我们现在到了冲锋的时候,一定会全力以赴!”
刘莉,北京服装学院教授,我校服装工程专业94级本科、98级硕士校友,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、天津工业大学顾问教授/博士生导师。目前任体育总局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“中国冰雪科学家”、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。
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舒适性与功能、高性能服装研发。近五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9件,完成项目各类50余项。学术兼职全国纺织品标准化委员会智能纺织品工作组(SAC/TA209/WG1)副组长等。
2019作为负责人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”项目。2021年1月研发成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检阅,并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。于2021年7月冬运中心授予“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”称号。
10月30日,刘莉教授受邀登上CCTV-1《开讲啦》栏目,为国民讲述黑科技如何助力冬奥战衣。
刘莉教授及其团队为400多名国家运动员进行了三维测量,追踪运动员的动作,细化研究运动员的皮肤伸展规律,进而精细化设计比赛服的结构,最大程度符合运动员的动作规律。以往中国冰雪高水平运动员比赛服大多需要从国外定制,而今刘莉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打破了比赛服依赖进口的状态,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“中国造”。
首次实现“中国造”的冬奥比赛服有多强大?
冬奥赛场上亮相的每一件比赛服背后,是2000多份设计手稿、超800小时的风洞测试、110多款样服打版以及综合了国内国际的“美”。刘莉带领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团队,深入到了整个冬奥项目中的7个大项,15个分项,几乎涵盖了所有冬奥项目的同时,对重点项目也“重点关注”。以往中国冰雪高水平运动员赛服大多需要从国外定制,而今刘莉所带领的研发团队打破了比赛服依赖进口的状态,实现了超世界水平的“中国造”。让融合了各方支持的高科技“战衣”,助力冬奥健儿在赛场上乘风破浪。
冬奥“战衣”如何助力运动员与时间赛跑?
一块奖牌的归属有时候就是0.01秒的较量。而冬奥“战衣”也有同样的精准度。通过3D打印优秀运动员1:1人体模型、为400多位国家队全体队员进行三维扫描、各类仪器齐上阵研究运动员运动中的姿态规律等手段,实现了比赛服的精细化结构设计,真正做到冬奥“战衣”“定制限量、仅此一件”。
“减阻”是竞速类项目中“快”的核心。但是减阻谁说了算?答案是风洞。这个常用于建筑桥梁的大型设备,跨界到体育之后,不仅帮助了运动员矫正姿势和调整战术,还是支持着科学研究的“脑洞”。“吹吹风”就能知道减阻效果如何。国家体育总局建成两大两小体育风洞之后,刘莉团队如虎添翼。在全球范围内搜集的150多种面料、剪裁的搭配组合有了测试的地方,设计不再是“纸上谈兵”。
赛后比赛服如何处理?
现场观众提问到:如此高科技的衣服,能洗吗?水洗?干洗?刘莉老师的回答也让人意想不到。原来运动员也需要自己洗衣服,其中就包括比赛服。强大的比赛服却不娇贵,水洗、机洗样样适用。高科技带来的是高性能的体验,也是最便捷的使用体验。
刘莉教授为我国冬奥健儿倾力打造“黑科技”战衣,科技助力冬奥,将实现世界水平的“中国制造”。她是“中国冰雪科学家”,也是天工校友,更是新时代追梦人,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报国、严谨严格、勇于担当的天纺精神。
更多节目精彩详见
https://tv.cctv.com/v/v1/VIDERXWYP9uLhDvlmvkC8rXP211031.html
版权声明| 部分文字来源于央视网
责任编辑 | 孙祎浓
文字编辑 | 梅思琦
文字审核 | 刘雍
指导老师 |梅思琦石睫 石磊